不要回头

如果爱不能宣之于口,那么恐惧也不必
用力过猛小能手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智商低是真的要命

【香芋】Always You

金鱼灯的香芋文目录


这个梗卡了巨久,卡到生无可恋,结果卡出来的效果就这样……(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jpg

考了个试回来感觉比之前更不会码字了。好难过。对不起这两个宝宝。

===============================

于半珊发誓一开始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他就是有天被堵在车流中的时候瞄到了街边一个广告画幅,是一部剧本历史算是非常悠久的舞台剧即将上演。莫名地被那张色彩过于斑斓的海报留下了印象,之后想起来就顺手查了查豆瓣。本来只是了解一下演出信息,不知怎么的就沿着这部剧作此前的几个版本、原作及其数个译本和各种相关著作一路查了下去。原本也只是打发时间地随便翻翻评论和笔记,直到在某个页面看到了某个熟悉的ID……

这个词也不是什么生僻词,重名也不奇怪。但于半珊还是认真地看了看这个ID写的评论,并且觉得语气真的有点眼熟,出于某种好奇心,他打开这人的个人页面顺着已看已听已读看了几页,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发现了甄少祥的账号了。

说起来两人都不算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除了微信之类的IM服务,微博都是营业性互关,其他那些音乐视频之类带社交属性的服务则是想起来就随手关注一下。而对把豆瓣当成普通资讯来源的于半珊来说,这个网站就属于没想起来的那部分,因为他一般有评论口头就发布给朋友或者甄少祥了。而与工作和专业更相关的那些内容,当然是发在更专业的平台上……

平时也没听甄少祥提过,于半珊边翻页面边有点惊讶,原来他的账号内容这么丰富。

书影音的条目记录倒是眼熟,毕竟那人成天在眼前晃,看什么听什么自己也都知道,电影院经常一起去,有时候还一起读书看剧、交换歌单什么的,兴趣融合了多少不知道,对彼此的了解是增进了不少。

……起码之前于半珊是这么认为的。翻着这些条目,他发现其中有没打分的、随便写了两个词当作短评的、写了大段短评好恶很明显的,还有长篇大论的正式评论。还不少。最近的一篇长评论发布的时间就是不久以前。他都是什么时候写的这些?

于半珊思考了一下,决定翻回早期开始沿着时间线看。


留下最早的痕迹那会儿甄少祥还在上大学,那时的评论风格已经挺符合后来于半珊对他的印象:语调高傲,措辞优雅,絮絮叨叨。在他愿意用心的事情上,甄少祥总是个认真的人。

那时记录下来的条目不少,而认真写的评论并不多,于半珊猜测大概是当时大少爷生活太丰富,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这里,因为那些记录里有不少看起来像是陪某个妖妖那个类型的女朋友去电影院和演唱会的结果。

思及此于半珊又专门打开“玩过的游戏”那栏看了看,却发现甄少祥也没有给当年那段事故留下什么详细的记录或评价,倒是标注了后来真亿参与开发的几款游戏的项目启动日期。

这让他自己都有点惊讶,自己还记得那些日子是真亿做的项目的启动日期。

后来就逐渐加入了活动、地方、小事之类的条目,从地点来看是到了大少爷出国去上学的那段时间。对各种条目的短评长评都多了起来,原文书籍增加了不少,给这些原文书写的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一些这段时间标注的电影的影评也改用英文了。于半珊仔细看了看这些书目,猜测可能有不少来自甄少祥当时的教材和阅读清单。评论的方式也变得严肃起来,那些熟悉不熟悉的专业人士专业书籍专业名词看得于半珊有点眼晕。

同时又生出一点想看甄少祥的成绩单的恶趣味。

大量交叉引用的习惯也保留到了专业书籍之外的条目的评论里,这种专业背景非常明显的论述方式让人感觉作者是个相当投入学习的研究者,有点意外,但想到甄少祥在工作中的严谨,于半珊又觉得是理所当然。他又想,除了工作时用到的公文,自己看过多少甄少祥系统完整的长篇幅文字输出呢?也许情书?

有些短评论看起来不太好懂,或许是因为语境很强。文字中的留白太多,就让人有点担心那些说不出来的话。清晰缜密的长篇论述反而让人安心,那么多密集使用的理论于半珊也不是每个都熟悉,看不出来甄少祥有没有用对。不过在那人仅有的几个计算机相关书籍记录的读书笔记里,他倒是看得出来谨慎地对待不太擅长的东西的态度。曾经心高气傲的大少爷学到了教训,更好的是,以一种很有建设性的方式。

在数量和种类剧增的记录及评论里,他看到更多甄少祥一个人在国外生活的印迹,独自去跨洲旅游遇到什么天气,圣诞夜骑车穿越城市的路径,连续熬夜写论文靠哪个牌子的咖啡活着,凌晨四点的天光云影与烤焦半边的早餐吐司,热闹的party和颜色诡异的鸡尾酒。于半珊知道甄少祥向来很容易讨人喜欢,不管在哪都能交到很多朋友,也有不少人经常出现在他的生活照里,与他一起大笑或微笑或亲密地勾肩搭背。但这人的旅游照几乎都是空镜,似乎总是一个人走。就像他在国内那会儿身边一直都那么热闹,而远渡求学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走。

关于那两年,于半珊没有特别问过甄少祥,甄少祥也没有特别讲过,他不知道那个人在做那些标注着“第一次做的事”——修自行车,坐长途客车,拼装家具,之类的——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从嘲笑自己笨手笨脚的文字和乱七八糟的图片后期看来那些事果然做得不是很好。他又往下翻了翻,不知道甄少祥自己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不熟的东西后来出现在其他的记录中,越来越熟练,就像随着阅读量增长论述文章里的理论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顺畅,明显能看到他在经历什么、受什么的影响、被什么所塑造。学习、社交、旅游,校内校外的社会活动,所有学生的日常,他的看听读写买,选择的活动、项目和地点,哪怕是去哪个电影院、哪个 live house,都像他看的每本书、进的每扇门一样,在改变着他。

甄少祥并不在这个网站上写日记,但是于半珊觉得他这种记法让看的人感觉跟看了他的日记差不多。还好这是个公开平台,不然就要让人产生窥私的愧疚感了。

于半珊看了一眼个人信息栏,就这么长的活跃时间而言这个账号的follow和follower不算多。有时候账号产出的内容下面也会出现一些评论,但甄少祥似乎不太和人互动,偶尔的回应也只针对一些情节和依据某种专业理论叙述的话题,还经常隔了很久才回。于半珊往前翻了两页确认了一下,这人果然不怎么专门发广播,图片几乎只有活动照,点过的like更像是资讯收集,留言栏也没什么聊天,看起来他没有把这里当作社交网络在用。

不知道为什么他在国外也在一直高频使用这个网站,不过不管有没有用成社交网络,这里也只是甄少祥一部分的生活,就像没有在某些条目留下太多印迹一样,是他自己选择过的表达。于半珊突然有点想看看甄少祥的facebook,不管是不是像他微博那样的营业性内容,也是另一部分的甄少祥。


一个一个去看这么多条目的记录也是很花时间的。于半珊干脆打开 app store 下载了豆瓣的app,然后开始努力回忆自己的账号密码。

点了那人主页上的“关注”按钮,这样日后都能在两人都标注了的条目下优先看到甄少祥的发言了。他有点期待地猜测着甄少祥会不会注意到多出来的这个follower,能不能看出来这个空荡荡的账号的使用者是谁。不过从那人不怎么与评论互动的习惯来看,搞不好根本不会去看通知栏。

时间线再往后拉,大少爷结束学业回国了,偶尔标注的活动座标变成了帝都。从此就没有很多旅游的记录了,倒是一看就知道是在出差的地点多了不少。重返真亿工作的初期甄少祥应该很忙,不但有篇幅的评论少了,连标注的条目都少了。记录最多的变成演出这种时间特别固定的项目,然而对表演的剧团和歌手的评价比从前严厉得多。不知是那段时间他压力大还是要开始习惯于一个严格的管理者的身份。

不过连贯地浏览时间线的读者并不觉得跨度很大,因为这些高标准严要求的评论还是那种横向纵向大量对照组支撑的写法,写一场话剧能牵引出好几个版本,从编演导比对到服化道,信息和观点来源多得于半珊有点眼花。他想起起初让自己发现甄少祥的账号的那个条目。

这种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水平都快赶上我了,于半珊心情复杂地想。

渐渐地书影音和展览、沙龙、义工之类的其他活动的记录又回来了。随着时间发展,写作者的视角似乎也在改变,援引的论据和论证方式不那么学院气质了,反而时效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倾向讨论操作性。而被标注的条目本身也显示了那个人的关注点、兴趣乃至鉴赏标准的变化,令于半珊感觉到愈发熟悉,仿佛是一直看着那个人从他的过去一点一点向自己走来,终于要与自己相遇了。

这种有点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路让于半珊皱皱眉头。他从手机里抬起头认真想了想,发现不怎么记得最初对甄少祥动心是什么时候的事,也忘记了两人间的接触、了解、磨合乃至信任和依赖是从哪里开始的,倒是记得从单身的时候起就一直信心满满地觉得每天的自己都是至今为止最好的自己,并且认真地觉得有了甄少祥这个恋人让自己变得更好。在甄少祥走过他的每一步的时候,自己应该也在渐渐地变成那个终于能与他相遇的于半珊吧。


那么两人终于相遇之后呢?

甄少祥的记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于半珊有印象是两人一起看听读玩过的条目,那些不知什么时间写的文章里也有了的新影响因素——文中开始会提到“Sh推了这个给我看”、“Sh说的xxxx提醒了我一个新的角度”、“Sh也许会喜欢这种类型”、“和Sh一起看了这部作品”……这些词句中记下的内容有些他忘了,有些还记得,总之这个代称一眼就能看出来指的就是他于半珊。

此前甄少祥长长短短的记录里出现过什么人呢?名号和著作个顶个如雷贯耳的先贤大哲们,是论证时给出观点来源的要求;老师同学,父亲母亲,隔壁街修钢笔的老先生,小剧院的管理员,身份因素为主而非更个人化的名字;更多的时候他不太谈到别人,甚至也不强调自己,于半珊想起他那些惯于空镜的照片。

而自己被提及的方式明显地传递出这是一个与写作者关系密切且双方有相当的交互式影响的人的信息,尽管甄少祥没有回应猜测Sh与他的关系的留言。于半珊细细地看着那些带自己出场的文字,有许多他们口头交流过的内容。自己教甄少祥他不熟悉的技术问题,他教自己鉴赏时装展,两人一起讨论评价演技的标准和实地取景的电影够不够还原。他还学着自己的样子听京剧,虽然写不出来那种版本学般的评论,因为于半珊推荐的那一两个版本他都还没听明白呢……

那些文字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半珊的观点,甄少祥所赞同的、反对的、没想到过的,从分歧中找到能折中的思路,以及最后也各执一词的结论。他们一起去过的地方留下的照片还是大量的空镜,连甄少祥本人都不怎么出现了,但不知怎么于半珊就是觉得他知道这回不是因为没人给甄少祥拍照,而是出于隐私的考虑而已。也有许多两人分别选择的书籍、影剧和各自去做的事,比如甄少祥的新年古典音乐会,于半珊的通宵游戏马拉松party,但是这些乐趣他们也会分享,哪怕于半珊的重点是舞台布景特别美,甄少祥先关注多人游戏怎么分组,都不再像早期那些记录中只有甄少祥一个人,他再广泛地学习、接受,反思,成长,与不同的人谈论不同的事,都是他一个人,没有人像于半珊一样和他一起走。

一开始只是想着自己是有什么想说的都说给对方听,原来甄少祥也是,他并没有把一部分想法留到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倒是看了这些静态的文字才知道,那个人有多认真在倾听自己。

于半珊回想着他与甄少祥信马由缰地聊过的一切,每次正经不正经的讨论中他也肯定是很认真在倾听对方的。如果能够自信地说自己带给甄少祥更宽的视野,那么他也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同样的东西。只是比起他所习惯的口头表达,这种记录方式似乎自带郑重buff,更让人感觉到自己也是改变、塑造甄少祥的因素之一。

——以及自己也在受着甄少祥的影响。

于半珊花了好多天细细地看完甄少祥选择记下来的这一切——在这期间甄少祥还一直在更新记录——反而再不确定自己对甄少祥了解到什么程度。不过他觉得这样也不错,两个人都时时在变化成长,或许本来也没有一个成型固定的对象在那里让自己去认识。反正他们都要一直陪着彼此的,那就每天去认识每天那个新的他吧。

回头再去看那些关于两人感受和评价不同的记录,于半珊认真地觉得有这个带给自己许多新的可能性的恋人真是件幸福的事。——当然恋人之间不管什么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标配温和的语调、含蓄的措辞和缜密的逻辑还是很重要的。还好这点现在的甄少祥很擅长。

他微微鼓起脸颊自矜地想,我也很擅长。哼。


下一个休息日,于半珊又约了甄少祥一起去看电影。甄少祥高高兴兴地答应了。然而进了放映厅于半珊才发现似乎是一部需要了解背景知识的片子……他其实动机单纯,就是想看甄少祥会不会写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会怎么表现自己的观点,没想到心思太专注在后期了忘了分给电影本身一点,要是看不明白还怎么跟人家讨论啊……他忧愁地倒在椅背上。

身边的甄少祥立刻凑过来问他:“珊儿怎么了?不舒服吗?”

于半珊抬起头对上甄少祥关切的眼神,突然感觉自己是不是舍本逐末,想知道甄少祥对自己的看法有什么看法,直接聊不就好了吗。明明知道甄少祥的事后记录并不会添加什么当面不说的话,搞得自己真像要窥私一样是怎么回事。

但是想到甄少祥居然就一直没有注意到他那个常用账号的新follower是谁,于半珊决定不要告诉他账号被自己发现了的事,等他自己发掘出生活中的小惊喜。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哼。

他坐直身体,对面露担心神色的甄少祥温柔地笑了笑:“没事,看完电影给我讲讲情节背景吧。”

=============================

来和我聊聊天嘛_(:з」∠)_

评论(26)

热度(66)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